世界屋脊上的中国军人
·吴苏琳·
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度、单程7200公里的高原之路,总参某部记者吴苏琳先后8次走进“生命禁区”,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中国边防军人在“生命禁区”忠于职守、卫国奉献的真实画面,很值得我们一读。
——编者的话
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,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的足迹也相继走进了祖国西部的边疆。从帕米尔高原到喀喇昆仑,从冈底斯山到喜玛拉雅,在那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,被生物学家称为“生命禁区”的雪域高原,从战火走来的年轻士兵,仅凭着几顶破旧的帐篷、一口炊事锅,在终年飘雪、四季冰封的地方安营扎寨。从那时起,一个个哨所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红星,在祖国边防线上,警惕地守护着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。
“山”,在词典是指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。而在兰州和成都军区,尤其是在南疆和西藏军区,山则特指以喀喇昆仑、冈底斯山、喜玛拉雅山脉和驻守在那里的边防哨所。自2003年8月以来,我先后8次进入充满艰苦与挑战、尽显奉献与忠诚的高原边防,“零距离”地接触了许多年龄还不及我军龄的可敬、可爱的边防军人。当我的足迹走遍了西部边防所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哨所,拥有了“神仙湾上站过哨,界山大坂撒过尿,死人沟里睡过觉,班公湖中洗过澡”的“最高”荣誉时,我的内心充满自豪和感动。神仙湾、天文点、空喀山口、查果拉等一个又一个耸入云霄的哨所,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、溶入了我的血脉。每当我走入都市喧嚣的人海,期盼田园的宁静与安逸时,都会想起那遥远、神秘而亲切的雪域边关,想起那些常年驻守在“生命禁区”的边防军人。他们是在一种我们可以理解却无法想象的艰苦环境中,以个人和家庭的无私奉献与巨大牺牲,恪尽职守、尽显忠诚的!
“边关第一哨”——神仙湾
神仙湾,海拔5380米。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哨所,有着离蓝天和太阳最近的士兵。
20世纪中叶,一队戍边的中国边防军人带着简易的设营装具,迎着漫天风雪,艰难地向喀喇昆仑深处前行。经过数天的长途跋涉,他们终于在夜间到达了上级指定的位置。第二天清晨,初升的朝阳映照着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岭,七彩的云朵似梦幻般的在山间飘荡。满身霜花的战士们被眼前美丽的景色和彼此的样子惊呆了:“这地方美得跟仙境一样,我们都成了白胡子白眉毛的神仙啦!”于是,哨所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叫做了“神仙湾”,共和国西部的边防线上,从此又多了一个让人心动的美丽名字。
清晨,我们乘座越野车离开三十里营房,在219国道一个叫神岔口的地方向西驶上通向神仙湾的边防路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以驻新疆步兵某师为主体的施工部队,在条件极其艰苦、任务极其艰巨、工期极其紧迫的情况下,打通了这条被称为“哈神公路”的边防路。在通常只有军车通行的哈巴克大坂上,一座简易的筑路纪念碑,铭记着官兵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辉煌。
越野车翻过比高1300多米、被驾驶员称为“108拐、36个回头弯”的大坂,我们的眼界骤然开阔。阳光明媚,天空湛蓝,清彻而凛冽的叶尔羌河水在宽阔的河床中平静地流淌。路边的砂砾中夹杂着许多白色的东西,定睛一看,是一小块一小块解体后的骨头。同行的边防战友说,这里曾经是古代中国与邻国间的重要商贸通道,许多马匹和骆驼死后,骨头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,由整变零、由大化小,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。我随手拣起一块骨头,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的醒目,雪白雪白,几乎感觉不到重量。旁边,是一朵盛开的黄色无名小花 ……
穿过四季结冰、危机四伏的冰湖,迎面是一个雪峰环抱中的小高地,“喀喇昆仑钢铁哨卡”八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,我们带着仰慕和崇敬,走进了这个充满神奇传说的哨所。